2024/01/28

关于秋季学期课程小记

Weston Park

关于我秋季学期每门课的小趣事。
——
The Wave

Website Design and Search Engine Optimisation / 网页设计与搜索引擎优化

0 / Information School开的课。粗略估计,上这门课的学生大部分(99%)都是Information Management(信息管理系)的硕士生。我是那1%。每周一堂理论课一堂实践课,理论课和实践课由不同老师授课。 

1 / 由于实践课的上课地点距离宿舍及主校区较远,加上是早九,再加上实践课的老师对迟到的学生很严苛(会在班上斥责迟到的学生干扰其他学生),于是每周四都得早早起床弄早餐,赶在上课前半小时从宿舍出发。去上课地点的路线大约有三条。我常走的那条路线得爬一条非常陡的坡,接着穿过一座公园,再爬一条小坡。之所以选择那条路线是因为我想趁机逛逛公园。比起一堆车子在旁边呼啸而过,一大早吸入一堆二氧化碳,看一群鸭子悠闲地在湖里划水,再享受大自然的芬多精不是更好吗。虽然,虽然,得爬那我在这里四个月仍会闻之色变的坡。 

2 / 在实践课主要学写HTML和CSS码。不难,还得感谢中学时期捣鼓过部落格的自己,对HTML还不算陌生。考虑到班上大部分都是没基础的学生,老师并没有教特别复杂的代码。只是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为了实现一些自己的设计想法,上网学了其它的CSS属性。老师说,很漂亮,但是不能用在作业哦,公平起见。好的老师,我没用(I didn't use的意思,不是I am useless)。 

3 / 某天老师教「回应式网页设计」(Responsive Web Design)的CSS码,在演示的时候发现有个bug。不是代码的问题,存粹是概念问题。老师苦恼于如何解释导致这个bug的原因(我觉得老师考虑的点在于毕竟解释了也不见得其他人会懂,反而还会搞得他们更混乱)。后来我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老师衡量再三,最后决定按我的解决方案走,作业也如此。 

4 / 再某天的Drop-in(即不点名的课,有问题可来问老师,没问题可不来),我苦于找不到组别作业的组员(作为那1%以及一位内向的人,要寻组员搞组别作业简直比我写一堆HTML代码还难),于是即便没有问题我也去了电脑室,想问问其他同学是否需要组员。问了几位都无果后,摸摸鼻子写作业去。

后来一位曾经搭话的同学不小心删了自己的作业,回收箱找不回来,老师也无法拯救。我坐在同学对面,深感这种事情在大学大概已经发生了千百次,学校IT人员不可能没有教程,于是随手搜了一下学校网站,还真挖到了恢复被删除文件的方法。同学顺利把作业找了回来,提交成功。

老师看着我,用很夸张的语气说「你好恐怖,我很愿意有这样的助理,但是真的好恐怖」,再看着同学说「她在这门课上帮我解决了好几次的问题」。同学在一旁添一句「重点是,她还不是我们系的,是翻译系的」。老师又很认真地跟我说「如果你能问我一个问题,那便是我这学期最大的成就了。只是我担心我回答不了你的问题」。

事情解决后,我继续思考个人作业的网页设计,老师和同学在一旁寒暄,看着我突然说「不知道她在捣鼓什么——」。老师,不带这样自己脑补剧情的。这位同学之后把我加进了他们系的群组,顺利找到组别作业的组员。真是日行一善,消灾解难。

5 / 理论课的老师没实践课的老师严厉,总散发着很亲切温暖的氛围。为了配合其他学生下节课的上课地点,又考虑到课室的舒适度,老师足足给这门课换了两次上课地点。从一开始超级遥远的课室(比实践课的上课地点还远,还得爬坡),到最后在主校区一个宽敞的课室。老师真是大好人。 

6 / 理论课老师总给我一种「在家是一位好爸爸」的感觉,大概是因为某天他在课堂上吐槽英国学制有些更改,搞得他女儿的升学有点麻烦吧。老师上课的时候总是冷不丁地冒出一些笑话,可是会笑的人不多,搞得好像笑出来的人是奇葩。我怀疑是不是很少人听懂老师在讲笑话。 

7 / 老师真的很好,解释理论深入浅出,每周作业的设计也有巧思。我给老师的反馈是,可以严厉一点,骂一下上课在后边讲话的学生。后面几周都快被那些刻意压低但其实还是不低反而像很恼人的低音引擎声的说话声给惹怒了好几回。 

8 / 如果你好奇网页设计跟翻译系有什么关系,怎么读个翻译还可以去搞网页,那是因为翻译的其中一部分也包括本地化,而网页设计也含本地化。而当你给一个网页搞本地化时,了解网页设计的理论以及网页代码,操作起来会更理想。 

9 / 对了,这门课的Blackboard(老师给学生上载资料的网页,类似Google Classroom)是我这学期拿的所有课里最整齐、最直接、最容易找资料的课了。不愧是Information School,不愧是教网页设计的。好想给我学院的老师看一看啊——(欸

——
The Diamond

Research Methods / 研究方法

0 / 必修课。由School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各系的老师联合教授。 

1 / 教授最开始的Epistemology and Ontology(认识论和本体论)和Literature Review(文献回顾)的是一位日耳曼研究的教授。冷面笑匠,会冷不丁地蹦出笑话,或用很严肃的表情做一些很随意的事。比如说,他在谈英文写作时分享他曾经看见学校管理层发出来的邮件犯了低级的语法/句法错误,当下他想立马丢辞职信。比如说上课中途,从袋子里拿出一罐coca-cola,淡定地打开,啪嗒,喝一口,满足,继续授课。 

2 / 教授外表挺粗犷,但学术写作却很细腻,从语法到遣词用字。他举了几个常见的英文语法错误,但这毕竟不是英文课,他没细讲,却强调了把这些基础搞好的重要性。Elegance of Style = Power of persuasion,他的PPT上写着。毕竟写论文是在告诉读者、说服读者你的研究结果。据说,德国学者觉得读者读不懂是读者的问题,而英国学者觉得读者读不懂是作者的问题。教授笑着说:「如果英文不是你的第一语言,别担心,认真学好语法,你会发现你的英文会比母语人士来得好」(遂有了以上的笑话)。课堂结束前还慎重其事地介绍几本英语语法和写作的书籍。 

3 / 在The power of rhetoric(修辞的力量)的slide,他举了两个他修过的句子为例子。那是我接触英语以来第一次觉得原来英语,甚至是英语学术写作,也可以那么美,那么细腻,那么浪漫。自此以后,教授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位浪漫的冷面学者。 

4 / 只是好像不是每个人都这么觉得。之后我听到同学说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教授要去纠结这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我暗地里却觉得,不是啊,这很重要,很重要。就如某次和同学讨论翻译时,我觉得某个词不太「好听」,可以换个比较「好听」的词,但同学的回复却是「都一样」。我暗地里却觉得,不是啊,不一样,不一样。(我忘了哪件事在前,哪件事在后)

后来才发现细嚼慢咽文字不是件大部分人会做的事,因此找到会欣赏你巧思的人更为难得。 

4 / 再一次让我兴致勃勃的是文本(Existing Text)分析/文学研究两节课。是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研究(Spanish and Latin Amerian Studies)下的老师,专攻现代语言、媒体与文化。似乎是这学期才加入Sheffield,或是第一次到那个讲堂上课,所以第一堂课时她问我们如何操作讲台的各种科技。重点是,老师,这也是我们第一次来Sheffield读书啊。咱们半斤八两呢。对了,老师第一堂课的开场问了我们如何煮鸡蛋、如何泡茶,然后说自己总做不好水波蛋。(我好想跟老师说把水弄得浓稠一点,成功率会翻倍,但是我没说,因为老师很快就转场了。) 

5 / 文本/文学研究结束之后轮到一位刚获得博士学位不久的老师,教的另外一种文本(Elicited Text)分析,即分析从观察、访问等方式所搜集到的「文本」。那堂正课后,很难得地有一小时的小课。老师事前让我们准备一道研究题目在小课上讨论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搜集「文本」/「数据」。小课分成两半。阴差阳错下,大约98%都上了同一堂。轮到我的那堂小课时,学生只有4位(其中1位中间还离开了)。

但小班有小班的好。老师和我们坐在一起,一对一地讨论我们的题目。有趣的是,老师来自跨文化研究背景,我另外两位同学也是跨文化研究系,只有我是翻译系。 我把题目丢出来,再解释一下背景,老师和同学都觉得是个很有趣的题目,甚至可以拿来当论文题目。我记得那天天气很好,在两边都是落地窗的课室,夕阳从外面洒进来,正好洒在我脸上。我原本一直在为下课后的另一门课的呈堂感到紧张,只是沉浸在各种爽朗的笑声和有趣的讨论后,踏出小课的那一瞬间,我觉得「呈堂就呈堂,又不是没呈堂过」。就欢快地往呈堂地点走去了。 

6 / 记得本科的时候上了两次研究方法课。大概是当时太稚嫩,没有真正了解课上老师教授的知识,对研究设计,尤其是理论框架,一知半解。再次回到象牙塔,再次上研究方法课。好多以前不理解的内容、串不起来的点,一点一点都串起来了。比如说解决了我一直以来对文学研究的疑问,比如说解决了我一直搞不懂的「理论框架」,比如说觉得写论文的动机好像不需要那么复杂。可能是岁数比之前大一些了,脑子比之前更好使了吧。 

(但是,了解是一回事,实践是另一回事。现如今还在苦恼论文题目中——)

——
Students' Union

Translation Technologies / 翻译科技

0 / 必修课。两位老师共同授课。

1 / 当初选择来这里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这门课。作为一位对科技兴趣颇深的文科生,能够有一门课单纯学习翻译软件简直不能更棒。

2 / 但整个学期,每周一要上这门课时我总是兴致缺缺,甚至有点烦躁,即便当天天气很好(如果是阴天雨天,我的心情会更糟)。也许是因为教室的电脑太旧,光开机就够我刷手机刷个好几分钟(然后登录账号——等待——打开软件——等待——打开软件2——等待——)。也许是因为教室太小,太拥挤。也许是因为上课第一天我重感冒,体温飙升,整个人昏昏沉沉,让我之后都觉得这门课总是伴随着呼吸困难和头昏脑胀。也许是班上有一位同学总是在这门课问好多好多问题——

3 / 我还是喜欢这门课的老师和课程设置的。老师每周上传Teaching Plan,把当天的教学内容清楚列出,按文件上的指示进行课堂内容,当天便会收获满满。或许是因为课程偏向软件学习,才能如此简洁明了吧。吧。

4 / 我向老师吐槽过电脑好慢。哦,不要误会,学校有很多很赞的电脑和电脑室。偏偏就是那间教室的电脑有点老旧。老师说,还得一个一个慢慢坏才能汰换新的。我说,那下次能否不要用这间教室了。老师说,主要的翻译软件都在那里呢。好吧。

5 / 这门课曾经发生过一件很莫名其妙的事。为保护当事人,以及自己的学籍,佛曰:不可说。(希望几年后的自己看见这行字还想起是什么事)。但那天实实在在地练了一轮听力和翻译,还有multitasking(毕竟还得边干活边听)。

(好的我承认我eavesdropping,但我是光明正大地eavesdropping,大家都是,I am not alone。欸,这样是不是就不算eavesdropping了呢——)

6 / 这门课的期末作业是最早发布也是最早截止的,假期前几天就截止了。虽然作业很早发布,但因为中间卡着一个理论课呈堂,所以中间几周的心思都花在了理论课。呈堂告一段落后才认真打开文件写作业。这是我暌违两年再次写学术作业,也是暌违三年再次用英文写学术作业。虽然上一份工作训练了我如何把一件简单的事说得非常专业,但捡起学术写作的状态的过程还是有点艰辛。在「我觉得我写不完」与「天啊,我这样的状态该怎么写之后的作业」与「图个及格就好」与「我行的我行的」之间不断挣扎,最后还是顺利在截止日期前两天完成作业,顺利提交。

前几天分数发下来了。「我行的我行的」冻蒜。

7 / 哦对了,下学期有另一门涉及翻译软件的课,同一位老师授课。但在另一间教室上课了,有速度很快的电脑。期待——

——
Bartolomé House

Translation Skills and Genres 1 / 翻译技巧和体裁

0 / 必修课。分Genres课(大课)和Skills课(小课,按翻译语言分班)。 

1 / 大课没什么有趣的事儿。学期初系用了这门课让我们模拟一家翻译机构。几个人组团成立一间公司,然后给其他组发案件,接收和处理其他组发来的案件之类的。像家家酒。过程中学习到了处理一项翻译案件的基本流程,有助于以后自由接案。我用Google Sites搞了一个公司网站,还挺好玩。 

2 / 中文小课是所有小课里最多学生的一班。 

3 / Sheffield翻译系的中文翻译是默认英译中的。目前观察下来,这里默认译者的母语是目标语言,不是源语言。 

4 / 上了第一门课,完成了第一份课堂作业后,我电邮询问老师能否让我做中译英练习。许是马来西亚背景加持,按老师电邮回复的说法,他觉得我的英语能力可以尝试中译英。于是学期初,课业还没过于忙碌时,我完成英中翻译后,会和老师私下拿中英翻译练习。不过,掐指一算,其实我也才写了两篇中英翻译。之后便忙得不可开交。

(我至今不知道老师对马来西亚的语言政策/学习有什么印象...怎么一开始没看过我的翻译作品便觉得我能做中译英呢...老师你知道我中学的英文分数每次都是擦边球的吗——) 

5 / 我很怕文学翻译,更怕中译英文学。因为知道自己对文学译文的要求很高,也知道自己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所以像只鸵鸟,头埋进沙里,什么都看不见,便是安全。

6 / 第一份课堂作业是翻译儿童文学。然后第二份是(成人)文学。都是短篇小说。我内心万马奔腾。好吧,硬生生把头从沙子里拔出来,个别完成了英中和中英文学翻译。 

7 / 期中和小课老师有一对一的视讯,主要是老师给期中作业的反馈、学生给课程教学的反馈,及讨论其它任何与翻译相关的事项。期中作业是翻译一篇短篇小说。我在期中假期磨了两天才提交(含翻译策略说明)。 

老师说他很诧异我期中作业没有选择中译英。我说,很抱歉,翻译文学,中译英我有点不行。但老师还是表示我可以选择在期末作业做中英翻译(如前文所述,这里默认英中翻译)。我说我再想想,想好了再跟你说。 

老师还说可以考虑自己写作。有些译者,翻着翻着就自己创作起来了。(我内心:老师太看得起我了。) 

至于期中作业,老师说只有一个标点符号问题,和一个语法问题。没了。(之后分数发下来,看到老师还标了一个词觉得用得不太恰当)

8 / 最后第二堂小课,我和老师说,那期末我做一篇中译英、一篇英译中吧。私底下期待,中译英非文学作品,英译中文学作品,应该没问题。 拿到试卷,打开,中译英儿童文学,英译中食谱。跟我两个翻译方向的强项相反。我内心再次万马奔腾。 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好吧,我干,俗称自己挖的坑自己填。

9 / 悄悄说,我的翻译角度和看法很常与班上的同学或老师相反/不同。所以每次上完课都得好好排解情绪。比如说某天课后到公园湖边看天看湖看秋叶(其实是想看鸭子结果那天那湖里没鸭子)。在冷风中呆了快半小时才慢慢地走去图书馆等下一堂课。

10 / 也是这门小课让我开始思考要如何在万花丛中展现自己那一点绿。

11 / 对了,小课上课地点在法学院,得爬那闻之色变的坡。法学院的建筑布局很是精彩,整个学期我几乎都是上课正门入下课旁门出,印象中没有一次是正门入正门出的。

唉。 好吧,我就路痴。

——
Hicks Building

Concepts and Approach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 翻译研究的概念与方法

0 / 必修课。三位老师授课。

1 / 我觉得很有趣的是,我们所不把理论课命名为「翻译理论」(Translation Theories) 或是「翻译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而是用「概念与方法」来涵盖所有与翻译相关的讨论。这大概与翻译本身的学科发展有关。我喜欢这个做法。但为行文方便,我称这门课理论课。

2 / 这是唯一一门有期中考的课。考了一篇500字的短文。题目是考试当天才公布的,但文章得引文献,所以事前得自己准备笔记和文献列表(可带入考场)。也因为这次的考试,我一口气细读了两个理论,后面上课的时候轻松一些。

3 / 期中考的题目范围非常「广」,对我来说堪称不逻辑。我只好用我自己的逻辑能力尽量把文章写得文模文样。500字花了我足足2小时,把考试时间用好用满。压线提交。

4 / 后来打听到隔壁系的老师在考试前有在课堂上大致讲解该怎么处理题目。而我们的老师,嗯,一言难尽。为保护当事人,以及我的学籍,佛曰:不可说。

5 / 期中考试主要测我们的学术写作和诠释题目的能力。反馈下来之前我又经历了一次「行吧,反正我说得有理就行对吧」与「我一定是离题了惨了惨了」的心理战争。会如此之紧张主要是因为这是来这里上课第一次用英文考试/写文章,既期待又害怕老师的反馈。

6 / 第八周成绩下来后终于可以放下心中大石。还算不错。其中一句反馈是「你可以添加例子来支持你的论点」。老师,我也想啊,我也知道啊。但也就500个字,得有开头得有结尾的,再写字数就爆了啊。(我期末作业每份都在跟字数限制斗争,花在删字的时间不少于2小时。目前仍在学习写精炼的文章。)

7 / 这门课的期末分呈堂和文章。呈堂是组别呈堂,但分数含组别分数和个人分数。组别作业并没有因为在国外就不会遇见那些会想要让你怀疑人生的X事。反正我和另一位给力的组员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把事情解决了。

8 / 对了,期末作业做的是文学翻译。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喜欢拿石头砸自己的脚,选自己的弱项来搞自己。可能我潜意识希望自己能够克服吧。

9 / 为了搞这门课的作业,我几乎烦遍了身边的人(再次深深感谢当初被我烦的人。你们的大恩大德,我没齿难忘)。

10 / 现在回想起来,这门课是本学期压力最大的课。期中考压力一轮。期末呈堂压力一轮。期末作业压力一轮。

11 / 我很享受学习理论的过程,但实际运用起来还是会头昏脑胀。

——
相关阅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